第303章 明争暗斗 (第1/3页)
金銮殿外,朝日带着万丈光辉,跃入中天。
金銮殿中,当李剑湖参诉自己所告之事,一位位朱紫衣冠的朝臣眼观鼻,鼻观心,似乎在沉吟等会儿该如何在御前奏对此事。
以他们的政治智慧,当然看得出李剑湖三人背后有人。
但即使背后有人,今天在这大喜日子参周铁衣一笔,似乎也有些说不过去。
这不是明摆着给圣上难堪吗?
当然这也符合儒家一贯的作风,特别是在三日前的大战中,圣上闭宫不出,今日又有二圣临朝之举,若儒家不闹腾一下,反倒才奇怪。
但政治可不是闹腾就完事的。
任何政治举动,即使起因再荒谬,但只要上纲上线,在推动的过程中,也一定会表达政治意图。
就以登闻鼓举例,当初太祖设立登闻鼓之时,百姓们不敢鸣冤。
于是有一天,一位石姓商人击鼓鸣冤,所述之事仅仅只是丢了一头猪。
当时满朝文武在金銮殿上听到这奏闻,都感到荒谬至极。
但结果是太祖不仅没有怪罪,反而赏赐了石姓商人十金,补偿其丢失的猪钱。
其后他召三司至前训话,再诉登闻鼓之重,百姓之事无小事,而后百官郑重对待登闻鼓鸣冤这件事,言部专门设置了登闻鼓院,审查受理此事,百姓们信服登闻鼓鸣冤。
所以再滑稽的政治理由,一旦上纲上线,那就一定会表明之后的政治意图。
但经过三百年的演变,再好的制度也会缺漏,或者人为设置障碍。
登闻鼓之后多次敲响也出现了大量鸡毛蒜皮的小事,登闻鼓院也重罚了那些百姓,因此登闻鼓才逐渐难以被敲响。
有了登闻鼓下白骨寒,通政司前无布衣的说法。
今日登闻鼓再响,很明显儒家要表达某些政治意图,在没有弄清楚这些政治意图前表态,很有可能就会成为政治牺牲中的糊涂蛋,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大夏圣上和天后端坐在御座上,沉默不语,一时间接近三十息的沉默让金銮殿中的气氛前所未有地凝重起来。
在上三品无形的精神交锋之中,李剑湖只觉得内外被审视了一遍又一遍,如果不是儒家道统如同支柱,死死抵住李剑湖,仅仅只是这种审视,就足以让只有八品的李剑湖精神崩溃。
三十息之后,百官末尾,一位朱衣越出,拱手道,“陛下,臣有事奏。”
大夏圣上看向这位朱衣——诛神司库房院院长焦国平。
大夏圣上面无表情,“何事?”
焦国平大声说道,“臣管理诛神司档案一事,据臣所知,眼前这位李剑湖是汤州府镇抚司上报的三位与神孽勾结逃犯之一,若这三人真是逃犯,他们何以告我大夏国之栋才!请陛下先审这三人身上神孽牵连一事!若属实,当诛杀九族,以儆效尤!”
焦国平最后一句话近乎咬牙切齿,森森寒意即使离几丈远,李剑湖都能够感受得到。
他不敢置信地看着这位素不相识的官员,他不知道自己与对方有什么深仇大恨,对方一上来就要诛杀自己九族。
这一刻他才深刻理解到为何登闻鼓下白骨寒,通政司前无布衣。
李剑湖脸色胀红,刚想要开口,旁边的崔玉轻轻拉了李剑湖的衣袖,到了这一步,朝堂上的争斗已经不是他们能够决定的了。
现在说得多,反而可能会犯下大错,真正要说的话,自然由他们背后之人说。
周铁衣看着眼前场景,面带微笑,沉静地站在原地。
不仅是因为他对李剑湖三人告状完全在掌握之中。
同时也因为焦国平这番话。
他周铁衣现在可不是三个月前那个还需要自己提刀杀人的诛神司总旗,就算站着不动,自己身后的利益团体也不会让自己轻易出事。
言部一位五品御使开口道,“焦院长此言不妥。”
这位御使再对圣上拱手致意。
这是御使的特权,即使在圣前也能够先声夺人,再讲礼数,象征着大夏圣上广开言路。
这也是言部清贵的原因之一。
“湖心书院一事,本就疑点重重,司律,司民都已经上奏圣上,因为之前圣体有碍,所以一直没有审理此事,如今正好两案并审,由司民亲自主持,还天下百姓一个清白。”
周家门生故吏之首,刑部侍郎长孙丹出阵,对圣上拱手致意之后,冷笑道,“秦御使此言不妥吧,湖心书院勾结神孽,按大夏规制,也应该交由诛神司先审,若有疑点再上呈刑部,最后再至三司处,为何秦御使这里,一下就要司民亲审,这不仅与祖制不符,也于礼不符。”
“或者说儒家所谓的礼制,在某些时候可以特权越位?毕竟湖心书院乃是儒家书院,若真是如此,如何能够让百家安心?让圣上安心!”
长孙丹用了一个重音,将事情的复杂性再上一个档次。
学部尚书唐安世拱手致意后,开口道,“既然长孙侍郎觉得我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