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08章 济州势力溯源头 (第1/2页)

加入书签

第808章 济州势力溯源头

朝鲜国王李倧和清廷大臣劳萨的疑问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从全罗道很快就传来了南面的准确消息,明军正对济州岛发动全面进攻。

朝鲜国王李倧知道水师主力覆没,再抽调水师前往应战,那就跟送人头无异。

如果再从北方调兵,已经来不及了,最为关键的是在没有弄清楚明军的准确意图前,李倧不愿意发动全部力量与明军进行决战。

但是毕竟济州岛属于朝鲜王国全罗道管理(注:济州在近代才正式设道),李倧便命令全罗道观察副使赵北阳率领全罗水军节制使朴无昌、全罗水军同佥节制使张在旭、全罗水军虞侯金在镐等,率领全罗一地留守的水、陆大军四千人、护甲战舰二十艘、近海船只数十艘,对济州岛进行支援。

同时派人潜往济州岛,命令济州岛的最高行政官员济州牧使姜进有,组织济州留守部队进行积极抵抗,等待着后续大军的支援。

姜进有拿到命令信后是欲哭无泪,因为他之前接到过国王调令,刚刚将岛上的驻军向北方仁川调走了一大半,他手中剩下的可用之兵,除了随着自己上任的内禁卫右副率具知诰所率领的禁卫兵560人外,其余可侍者只有济州地方势力陈家和明家了。

这里稍微提及一下,朝鲜因为内乱的问题,国内的正规军只有国王亲自掌握的禁卫军,其余道、府、都护府、郡、县自有兵员均为地方兵,地方兵除了边境之地算是常备外,像济州岛这样的偏僻之地,压根就没有地方常备军的,只能算是预备役,且基本都是依附于地方豪强势力的主持和管理。

原因很简单,朝鲜王国中央也没钱,根本养不起那么多的军队。

所以准确来说此时的济州岛上的正规军,只有从五品官衔的内禁卫右副率具知诰率领的560人。

朝鲜正规军一般会装备棉甲或者配备一定数量的火枪,所谓的陈家和明家都只能算是地方实力派,为了保证中央的绝对优势地位,地方实力派们,一般是不允许拥有强大火力武器的,大多配备冷兵器。

这里提到的陈家和明家都不是济州本地人士,他们来自于中国大陆,最远要追溯到明太祖时期的陈理和明升。

明初之际,洪武大帝席卷四海。

陈理本是陈有谅的儿子,陈有谅败亡后,他即位成为陈汉皇帝,后来向逼近的明太祖投降,被封为归德侯;

明升则是割据于四川的大夏国皇帝,被明军打败后投降,被封为归义侯。

由于陈理在湖广、明升在四川有着很大的威望和影响力,明太祖不好直接将两人杀掉,为了杜绝不稳定因素,明太祖在大臣的建议下,将陈理一家27口人和明升一家21口人全部发配到朝鲜,并要求他们“不为官,不为民。”

朝鲜国王鉴于此,不敢为难陈、明两家,对于陈、明两家一开始还是非常好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好”就化为无形了,朝鲜政府将陈、明两家迁移到当时还算比较蛮荒的济州岛,让两家自生自灭。

但是陈、明两家却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传承文化底蕴,彻底在济州岛扎下根来,很多的陈、明两家的子弟开始违背明太祖的要求,进入到朝鲜的文武军政系统为官,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就干脆从济州岛迁往半岛内陆,说朝鲜话、服朝鲜装,彻底融入了朝鲜王国之内。

而留守在济州岛的少数陈、明两姓的人则与那些迁往内陆的人不一样,他们虽然也在说朝鲜语,但是几乎两家都保存有私塾,对家族内的子弟进行汉语教育,几乎每家子弟都必须要掌握两种语言和文字,他们这样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济州岛南部的西归浦中文面居住(注:西归浦中文面属于济州岛上真实地名,可惜在日据时期被日本人残杀惨重,说汉语的人群几乎被杀光,在韩国独立以后,此地被取消建制,中文面不复存在)。

只是为什么陈明两家一开始不选择稍微富饶的北部济州城,而是选择南部较为荒凉的西归浦?

这里必须要提一下济州岛西归浦的来源和所代表的深厚历史渊源。

秦朝时的方士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离开大陆,为寻求长生不老药,从大陆胶东半岛渡海东行,第一站较大的陆地就来到了徐福眼中的“瀛洲”(实际就是济州岛),那个时候的济州岛还是未开化之地,岛上除了一些野人外,几乎毫无文明可言。

徐福在济州岛的西南部的巨石之上刻有“朝天”二字,被后世称为朝天石,用以表明曾经来过此地。

中国人几乎都有乡土情结,如果不是被逼无奈,谁愿意背井离乡?

很明显此时的“瀛洲”与徐福口中的瀛洲差距太远,徐福带领下的团队成员产生了巨大的逆反心理。

徐福只好安慰他们,将带着他们继续向东寻找“瀛洲”,并在离开济州岛时留下了将会返回这里,并从这里“向西回家”的话。

为了让自己的队员相信自己的话,徐福还将一些路途中生病的男女留在了此地,告诉他们自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