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福山战后论功(一) (第2/3页)
平淡淡,饭后于七、于六等人即带着朱国梓赏赐的一千两返回了栖霞。
张鹿安也回到了自己在福山的家里,白雪哭着迎出来的。张鹿安不禁感慨:如果自己不幸阵亡,也会有很多人会伤心难过,会有人重新流落街头。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能够保护身边人。
然后又去看望了战斗中受伤的陈利昭、许由和李大勇,好在均无大碍,当晚一起吃了一个团圆饭后,张鹿安和张捡、阴六挤在一起睡了一晚。
大明朝廷制度简要一点来说:除非特殊钦定情况,县里奏本应该提交州府;州府能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的,再书写自身意见,上报省布政使或者巡抚处,再由巡抚上报中央内阁处,内阁初步审议后,提交通政司,通政司再和内务府沟通,上报皇帝,提请朱批意见,出意见后再层层下发。一般情况下,底层政府是够不上资格给皇帝直接上书的。否则明末的大明尚有333个府州,1138个县,493个卫,359个所,大小官员都上书直达天听的话,皇帝不得忙死?
朱国梓根据朝廷制度,写好了报功题本,然后派人快马传给了直属上级,宁海州知州李鸣环处。几乎与此同时,登莱巡按王道纯的题本也已经从海路直接发往京师。
李鸣环近几天一直茶不思饭不想的,时而憎恨吴安邦的跋扈难治,时而唾骂各地的卫所兵不堪使用,时而噩梦担心福山陷落,时而又梦见叛军已经兵临宁海城下。需知道,此时的宁海城内除了董国柱值得信赖外,吴安邦不帮倒忙就算好的了,远远比不上以前,之前毕竟还有李仁全和王倓所部在宁海,都是为人克勤克俭,忠孝有礼之人。
州同李士标眼睛看着李鸣环,这位一向端庄中正的上官,如今明显焦急不安。李士标也是感同身受,是那种对于自家身价性命的一种担心。
正在两人彷徨之际。白天也已经关闭城门的宁海州,西门外,一个大明信使来到,大呼开门。守门官吴忠孝,不敢开门,但是还是派人把人,起吊到城墙上。信使兴奋地大喊道“福山大捷,官军大胜”。顷刻间周围兵丁迅速轰动起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显得喜气洋洋的。
吴忠孝觉得不能大意,也许是叛军的阴谋诡计,他怎么也不相信,福山在那种情况下还能守得住。就想把信使给抓起来,然后交给吴安邦亲自审讯后再说。
正巧这个时候,吏目魏世达巡视到此,见状赶紧过来,一把夺过信使掏出来放在手里的题本,当场验过了封口、印章、关防等确认无误,即刻拿着题本飞奔州衙而去。留下了一脸懵逼的吴忠孝。
吴忠孝反应过来后赶紧安排信使到吴安邦处,让吴安邦自己来决定如何处理。
李士标眼睁睁的看着魏世达跌跌撞撞的跑进来,还以为叛军攻城了,双手开始颤抖起来。
只见魏世达边跑边喊“大捷,福山大捷啊”。
真是喜从天降!
喜悦的神情顿时布满两位李大人的脸上,欢快的气氛顿时充满整个州衙大厅。
李鸣环赶紧接过题本,也亲自验过了一次封皮关防等防伪,拆开朱国梓的题本看到:
崇祯五年五月二十九岁在壬申,登莱宁海州福山知县国梓题报:
圣德载誉,国行有常……职部率领全城百姓勉力奋守……万分危急之际,幸赖义民张鹿安领义勇于北门处,猛攻叛贼吴进兴之后,致使叛军陷入混乱,臣等遂于城头转入猛攻……城遂转危为安。鹿安者,南直隶霍丘人士也,年方十一,系先故右都督观甫之族侄。聪明伶俐,为人好善乐施,如今于万军之中亲斩敌之上将首级,更是彰显其果敢骁勇一面……此战有功者更有署宁海卫指挥使李仁全、宁海指挥佥事王倓、福山试百户王来承……此战共歼灭叛军游击将军吴进兴以下2905人,缴获弗朗机炮……福山百户刘师吉者,昔为同袍掩护,据迎仙桥力战而亡,今收其遗骸,安葬于城西山下也,望国朝能够体念忠臣义士之报国之念,给与优恤。臣叩首!
明代题本那是又长又啰嗦,李鸣环带着满心欢喜逐字看完提报,脸色越来越难看。
李士标不知是何原因,赶紧过来询问,李鸣环淡淡的递给他,说道“你自己看吧”。
李士标不看还好,看过之后,竟然也是大怒,“好你个朱国梓,不愧是受其父荫,荫贡出生,未行科举正途,果真好不晓事。若照他这样所说,岂不是运筹之功悉归于他一个小小的知县?”
“哼”李鸣环也是非常不满。
宁海州城临时总兵府:
吴安邦还在耐心的询问着信使,把福山之战的前前后后都问的非常详细。因为叛军骑兵芮成功所部为了震慑宁海守军,曾经多次带领精锐骑兵游弋到宁海城外,偶尔派出的联络其他卫所兵丁的探马,也多被芮成功所部击杀,然后顶着官军探马的人头,绕城一周,耀武扬威。
吴安邦只得直接下令禁止出城哨探。百户王驰实在看不下去了,多次要求出城邀击,都未获准。
而这个信使竟然告诉自己,大明官军胜了,而且一个11岁的小娃子竟然亲手斩杀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