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 谈撤退充耳不闻 (第1/2页)
第761章 谈撤退充耳不闻
“什么?连潞王都轻易投降了?”
来自于杭州的消息传递到扬州后,督师史可法和城内的一众文官的世界观崩塌了。
他们心目中的“贤王”实在是不堪一击啊,还没有弘光皇帝朱由崧有骨气,最起码朱由崧被抓住后,“终未尝一语”,表达了自己不投降、不配合、不低头的一种态度。
而被众多江南大臣视作“最贤”的潞王却选择了勾结、投降和资助外邦,这怎么能不打击士气?
任何时候军民的士气都是非常重要的。
洪承畴到任后,就是从不断打击扬州军民士气开始做起。
先是令被俘虏的弘光皇帝写信让浮山伯张鹿安以及督师史可法投降,朱由崧拒绝亲笔书写,便以他人代写,然后加盖了“玉玺”,以正式的命令传递到扬州,命令两人停止抵抗,向清廷投降。
但是史可法和张鹿安两人都未曾给予回应;
杭州陷落后,博洛开始带人向福建进军,以张存仁驻扎杭州,派人将明国宗室成员朱常淓、朱常清等人全部送到了江宁府,让洪承畴组织将这些人再送到北京。
洪承畴再让朱常淓一行人分别书写劝降信给史可法,尤其是朱常淓一向与东林往来紧密,跟史可法还是有很深的渊源的,朱常淓在信中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呼吁史可法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投降清廷,以便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不要在为他们朱明皇朝效命了,毕竟“大明王朝已经彻底亡了”。
史可法和任民育对于朱常淓的劝降信,看完之后只是痛哭不已,但是内心里面的某种坚守又让他们焦躁不安。
此时更为不安的是张鹿安,他害怕扬州府内的文武官员在军民士气尽丧的情况下,选择了向清廷投降,那么他的一切努力就算白费了。
按照张鹿安的想法,既然扬州府无法可守,那就直接撤离扬州,把扬州留给清廷,愿意与自己一心的人但是不愿意离开扬州的人,暂时转入地下斗争。
张鹿安则是带着愿意离开的众人,先行从水路前往崇明岛,再从崇明岛去往登莱,以登莱根据地作后盾,与清军抗争到底。
只是当张鹿安把自己的想法和扬州的文官大概提了一下,却没有得到任何的正面回应,仿佛那些人没有听到似的,全都充耳不闻。
只是面对着实力越来越强的清兵,扬州府的防御开始感到巨大的压力。
五月二十日
南京见微社的负责人“朝阳”孙有田派人从水路泅水来到了瓜洲,要求拜见张鹿安。
张鹿安见到来人后感觉特别面熟,来人主动介绍道:
“卑职张其威,见过大帅。大帅,我们曾经在张巡抚的家里见过,那个时候我给巡抚大人作护卫把总,您还有印象吗?”
张鹿安立刻就想起来了,张鹿安在数年前,还没有发迹的时候曾经拜见过张国维,当时张家的护卫把总就是张其威,与张国维的长子张世凤一起将张鹿安送出巡抚衙门。
“哈哈,那是当然,老朋友了,怎么能没有印象?只是张大人不是回东阳老家了么?你怎么还在南京?”
“说来话长,简单来说就是张家没钱了,养不起我们这么多人,张大人就利用之前的关系,将我和朱士胤安排在南京军营过活,后来清军攻下南京,我俩不愿意投降,随着秦良弼抗清,战败后秦大人牺牲,朱士胤受伤,我带着朱士胤逃离,后来为‘朝阳’所救,在朝阳的帮助下,我和朱士胤才能在南京城活下来。”
张其威说道,张鹿安明白,那是因为张国维在当上了大明的兵部尚书后,因为明军战败被追责,他的家人反而要花钱将自己赎出来,以至于一度耗光了家底。
“好,你们都是好样的,‘朝阳’如今叫你来做什么?”
“大帅,建奴在南京城积极调兵,恐怕要对扬州发动进攻了。”
“清军的进攻一直就没有停过……”
“大帅,这次不一样,这次洪承畴和勒克德浑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扬州城给攻下来,所以准备非常充分。
刚才我在过江的时候,就发现清军的封锁变得非常严密,随行的两个小兄弟都不幸殉职了。
大帅,‘朝阳’还说,崇明岛如今在高进忠的统治下,老百姓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高进忠收降了降将黄五常,彻底控制了崇明岛北部。
南部则是被荆本彻、田仰等部占据,大家拥立了义阳王为首,义阳王非常希望大帅能够下到崇明,接手崇明军务。
不过听说清廷目前正在积极招抚高进忠,高进忠所部哪怕加上黄五常部人马,也不过数千人,大帅完全可以趁着这个机会,直接坐船顺流而下,占领崇明为基地,到时候就可以利用崇明上的数万人力和大量的物资,做到‘进可攻退可守’了。”
张鹿安对于张其威说的这个想法不置可否,而是询问了另一件紧迫的事情。
“清军的进攻序列有查到吗?”
“大帅,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