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为大义主动请缨 (第1/3页)
第721章 为大义主动请缨
张鹿安按照大明督师史可法的要求,来到了督师府,拜见了史可法。
再一次见到史可法的时候,张鹿安惊呆了,史可法仿佛比之前老了十来岁,头发都已经半白,脸上疲态明显,显然是绝对的操劳过度。
张鹿安对于眼前这个在个人道德上几乎没有瑕疵的正人君子,心里也是感慨万千,连忙关切地问道;
“史阁老,您老要保重身体啊,您看上去脸色不太好。”
“咳咳咳……终日尝不及一食,夜不就枕褥。倦则使健卒坐地,以背相倚,假寐片刻。
谓人不宁处,我何忍安?”
“咳咳,即使如此,身体是奋斗的本钱,没有一个好身体,怎么能指挥大家打胜仗呢?”
“哎,浮山伯,我们还能打胜仗吗?”
“阁老,我部还有五千人,黄帅所部还有三万多,再加上南京还有至少二十四万人,这大江南北难道就没有其他忠臣义士了吗?我们大明还有机会的!”
史可法突然脸色落寞了起来,缓了一下神色淡漠地说道:
“原本是有的……可惜了……”
张鹿安瞬间就明白了史可法的意思,毕竟他当初在处理兴平伯死后的安排时,确实欠妥。
面对着清军的入侵,已故兴平伯高杰的部下,无论是李成栋、胡茂祯、李本深都是选择了或投降或不战而逃,压根就不再听从史可法的调遣。
而在以前,兴平军和靖南军都算是最为听令的营伍,一切都变了,尤其是人心凉了,犹如覆水难收,想要挽回的可能性非常小。
尤其是史可法的身边还有大量的“猪队友”,比如郑鸿逵,让他出动水兵在宝应城外打击清廷水师,郑鸿逵却以自己的海船太大进不了运河为由,予以拒绝;
当兴平军试图渡江南下,至少也是将高杰的家属送到江南的和平的地方时候,郑鸿逵又突然来劲了,致使兴平军所部上万人死亡,双方因此种下了深深的仇怨。
兴平军残部当下面临的局面,一面是后路被阻,一面是不被信任,他们接下来的举动其实都是可以预见的。
再让兴平军前来扬州听令,那是不可能的事,而如果抽调黄得功所部,也是可能性不大,因为安庆府已经彻底是在清军的统治之下。
如果黄得功前来支援扬州,清军就可以从上游顺利地攻下池州和太平,南京城将会更快的失陷。
好歹张鹿安也曾经算是“江北五镇”的一员,可是主力人马是在登莱,想要紧急调遣人马到扬州,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更何况张鹿安还没有这个意愿。
史可法命人盘点了手中的兵力,发现满打满算不过五万人,而清军本身就有十万精兵,再加上许定国的两万人,刘良佐的十几万兵、乡勇,李遇春、李登云的四万降兵、王遵坦和柏永馥的两万降兵,清兵总数不下三十万人。
无论怎么看,明军都不是清军的对手,而向南京要求派遣援兵,南京方面执掌兵部的阮大铖却以京畿之地多为新兵,未经训练不堪驱使为由,拒绝了史可法的请求。
这一切让史可法更加的焦虑,不由地对张鹿安说道:
“如今所虑者,诸将不思进取,都有清军一到,便立刻投降以换取荣华富贵的想法,可信者实在太少。”
张鹿安实在忍不住了,直接说道:
“天长方向有我姐夫带人驻守,不说他一定能够守得住,但是拖延一些日子还是可以的;
我方则是驻扎在仪征,挡住西面而来的刘良佐部一段时间也是有一定的把握;
如果要守,那么最为关键的就是守住宝应这个点,宝应之后还有坚固的高邮城,高邮之后还有水陆要道邵伯镇,可以派人层层设防。
另外,淮扬豪富,军饷无忧,加上扬州一府户口接近两百万,再征二十万兵都不是问题,关键还是看朝廷是不是真心防守?”
“淮扬虽然豪富,但是都在盐商之家,官府怎么能侵夺民财呢?
那样的话岂不会遭来天怨人怒?
要说军饷,其实南京已经没钱了,早就入不敷出了,南京京营之所以不堪战,根本原因就是欠饷严重,哪里还有钱支持江北重建新军?
再说了一旦新军重建,都如泗州之兵,奈何?”
“眼下不能瞻前顾后了,让大户捐款,实在不行,那就只能抄家了,或者是借款,否则清军到了,只会玉石俱焚。”
“不可不可,万万不可!”
“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恐怕江北沦亡就在眼前,那在下倒是希望史阁部能够为这江北的两百万百姓和数万名大明将士考虑,暂时转移到江南,以长江天堑为作战战场,利用我们大明的水师优势,打退或者挫败清军前锋的锐气。”
“不行不行,万万不行,为将者怎么能让自己的百姓流离失所?
再说,到哪里去找那么多船只来运送百姓?百姓又为何一定要跟我们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