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清江督造船厂 (第2/4页)
座,分别是:东门望洋门、西门览运门、南门也叫迎薰门、北门拱极门、侧北门戴辰门。
新旧城之间原来是运输要道,粮船多囤积于此。只是后来嘉靖年间,倭寇犯境,于是在新旧城之间构筑了一个夹城,把新旧城直接连接起来。夹城也有城门四座:东北门阜成门、西南门平成门、东南门及西北门都叫天衢门。
至此淮安城就形成了一副三连城的格局,城楼、角楼、敌台林立,蔚为壮观,更有城厢十数个,围砦屯兵之用。可以说淮安城不光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城池,更是一座易守难攻之地。淮安城不光是屯有重兵,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船厂:清江督造船厂。每年可以建造双桅多桨高三丈以上漕船达两百余艘……”许由一口气说道。
“不错嘛,许兄竟然能够对淮安熟练至此,难得难得。那就住在山阴,不去旧城了。只是这清江督造船厂现在何处?”张鹿安很明显对于造船非常感兴趣。
毕竟芝罘港的造船事业迟迟发展不起来,除了原材料以外,就是跟人才缺失有很大直接的关系。
“清江督造船厂是我大明最大的内河漕船厂,就在山阳县西部到清河县之间,总厂在城西清江闸。清江督造船厂下设京卫、卫河、中都和直隶四大厂,大厂下辖八十个小厂,延绵二十三里,蔚为壮观。以前的大明商家的漕船采购几乎都是在这里。只是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淮安不产原木,材料不足,眼下逐渐被浙江宁波、湖广鼎州、福建泉州等地的船厂夺去不少船只建造生意……毕竟浙江盛产松木和杉木,鼎州盛产杉木和柚力木,福建的杉木又是出了名的坚固耐用,都有造船的良好木材。造船最结实的当然还是广东的铁力木,据说广东南海那边的船厂近几年也发展很快,但是南方受限于造船匠工的不足,所以近几年经常来北方雇佣匠工,只是大明规定,匠工都是在籍的,受到官府的限制很大,不光禁止迁徙,生活也不好,逃亡很多……”
听着许由的诉说,张捡眼前一亮,没有错,人才永远是各个时代最重要的资本。清江船厂已经如夕阳一般,但是超过上百年的积累,让此地形成了大量的造船匠工阶层,只是大明的德性,让他们父子相继相承,官府压迫很大,所以才会逃亡。如果不抓紧把这些人才抓住,那么他们很快就要流入到其他地方去。
张鹿安因此很兴奋,带着几人就往前走。
许由紧紧跟随带路,走了约两炷香的时间,来到了城西清江闸,只见一座巨大的假山上面写着“清江督造船厂”的鎏红大字,蔚为壮观。
但是假山后的大门望进去,就不怎么样了:破旧的瓦房,跟普通的衙门没啥两样。
“这里是船厂衙门吧,这里没啥意思,带我去看看真实的船厂操作台吧。”
张鹿安的既有印象里,既然是工厂,那就是应该是整齐的制服,到处都是机器轰鸣声,即使没有机器也应该是人声鼎沸,不知道如今大明这个时代的船厂情况如何。
许由带着大家出了西门览运门,指着堤坝下、河道旁的的忙忙碌碌的人群说道“看吧,那就是船厂。”
张鹿安放眼望去,只见一长排船只半成品停靠在船坞内,数来数去也就十来艘,跟传说中的二十三里造船厂根本不匹配。
三三两两的造船工人在敲敲打打,一个个穿的破破烂烂,无精打采,灰头土面,除了有一个利用轮滑原理的人力大吊钩以外,看不到一丝一毫机器的影子,从修木、剋形、刷油、补漆、连接、上桅……等等,所有的流程,几乎都是船工双手来完成。
而这些船坞竟然是一眼望不到边,要知道这里可是平原……
“二十三里造船厂,果然名不虚传,竟然可以同时建造十余艘船。这造船工人总数怎么着也有五千人了吧?”
“鹿安少爷,你别说话讽刺了。眼下海运增加,漕运订单减少,在生产的船只确实不多。不过你看那边,一直到清河县,曾经都是船厂的一部分。现在看到的只是其中一个小厂罢了。据说高峰期原有船工共有四万人,近两年逃亡甚多,目前应该还有万余人……”许由赶紧解释道。
张鹿安观察了一下,果然堤坝之上,有固定岗哨和巡逻队,原来不是为了防止外面的危害,而是为了防止自己人逃跑。
“为何不把他们的待遇提好一点呢?那样的话,船工干的更有劲,而且效率会更加高涨,何必一味的压迫,反而打消积极性,何苦呢?”
“鹿安少爷哦,这些匠工都是世袭的,是固定的,官府不准他们去往他处,所以那些当官才有恃无恐……”
“哪里压迫越大,哪里终究会出现反抗,那些官老爷就不怕这些人起来造反?”
“哪能呢,淮安驻扎大军,谁不想活了,敢造反?”
“如果心里积压怨恨太久了,总有一天压不住了,会突然爆发的。这就是我常说的为什么一定要善待百姓的原因。”张鹿安说的一本正经,也不管别人什么反应,自顾自的顺着阶梯走了下去。
还没有到达守卫设置的阻拦线,张鹿安就大声的问道“敢问这位老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