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7章 起火 (第1/2页)

加入书签

就在回纥人满足于一日的丰厚收获时,有人听到了军营之外的喧哗之声,不多时,回纥人接到了命令,整军备战。

许多不明所以的回纥人很快就发现了缘由,因为他们被唐军包围了。

“建宁王这是何意?”回纥军营大门前,闻讯而来的叶护拦住了李谈,态度强硬。而他的态度也引来了身后回纥人的赞同,尽管在唐人的地盘上,尽管已经被唐军包围了,但回纥人并不惧怕唐人。

“按照约定,士庶归唐,据我所知,回纥营中劫掠有许多良人,我要接回所扣良人!”李仪的态度同样强硬。

叶护早就猜到李谈可能就士庶的身份发难,却没想到来得这么快,即便白日与李谈交流良好,他此时也不可能相让。

当即提起唐人耍诈提前送走了洛阳人。

李仪当然是以备寇之名回应,又提起如约送给回纥人的丰厚财帛。

两人你来我往,都不肯退让一步,然而随着李谈身后的军队汇聚地越来越多,回纥人也都纷纷来为回纥太子助威,眼见着一场大战一触即发,忽然,回纥营中有人高喊起火了。

起火的不是什么要地,只是奴隶居住之所罢了。

叶护瞬间明白了李淡的招数,他望着正一脸真诚地问他要不要帮忙灭火的李仪,恨不得把自己头盔丢在李仪脸上。他这么干,就不怕引起双方大战吗?

说好的不让他难做呢?

火势很小,很快就被人扑灭了,不多时,帝德来到叶护左近,悄声汇报着情况。叶护一愣,他原本以为李仪会趁机救出那些唐人,可一旦如此,局面将不可收拾“未曾想来此就险些让营中走水,为表歉意,我愿奉上丝绢五千匹,用以换取被误捉的良人。丝帛自河南、淮南运来,明日才能到,敬候太子佳音。”李谈忽然退让了一步,在提出了条件了之后,竞然直接走了。在他身后聚集的唐军也随他离开。如此,回纥人自也没了继续留在营门口的必要,早已有人将李仪的话翻译给了回纥兵听。

在知道营中失火只是“意外”,且并造成什么损失后,普通的回纥兵全都将此事抛之脑后,思索起丝帛和奴隶哪一个更值得。但自叶护以下的将领们却明白,哪是什么意外!

结合方才李谈领兵堵住营门的示威,其意已经不言自明了。

营帐之内,回纥将领俱在,帝德在叶护的授意下问道:“建宁王之意,财帛可取,唐人不可。如今其尚用财帛来换,若是不许,只怕生乱。”

此言一出,将领们尽皆出言,有赞同的,有反对的,甚至还有言辞激烈要请可汗出兵攻打长安的。

可叶护听着将领们的意见,出乎他的预料,昨日还不满于唐人阴谋诡计的将领们今日竟然以赞同用奴隶换财帛的居多。叶护到底是回纥太子,结合今日的见闻,他很快想明白了原因今日的收获太丰厚了,当李後真的摆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姿态后,又有几人能放下已经到手的财帛呢?更别说之后还能获得更多。

最关键的是,无论是香积寺之战,还是新店之战,回纥的战果固然极佳,但唐军的表现同样不差,不论是两场表现俱佳的李嗣业还是差点断了叛军后路李谈。这份足以硬碰硬的实力,才是回纥人妥协的根本原因。

叶护随即想到对方白日的表态,他的确不用为难,只需要同意大部分将领的意见即可。可他心中还是有些恼一李仪完全可以提前同他说啊,何至于让他一惊一乍的?

第二天,随着财帛经水路抵达洛阳,双方达成了交易。唯独被抓的唐人死了三个,李淡以此扣留了十匹丝帛,回纥人并未有异议。

离开洛阳是第一次机会,提前寻求驻守将士的护卫是第二次机会,但很可惜,这些人没等到第三次机会。李仪很想直接把回纥人赶出洛阳,可他明白,除非万不得已,在吐蕃早已开始蚕食陇右的情况下,大唐不能再和回纥交恶了。不然,死的人会更多。

李仪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面对电车难题,这导致他的心情并不算好。原本打算质问李淡的叶护见了,竟也没多说什么。

回纥人继续在洛阳城中打转,因少了府库的收入,第二日的收获远不及第一日,这让回纥人有些暴躁,险些与城中驻守的唐军发生了流血冲突,最终在李谈和叶护的压制之下方才平息下去。

也因此,在下午,部分回纥人开始离开洛阳城,往城外的乡村搜寻财帛。

城外有大户,且躲藏起来的人更多。

直到这时,叶护才质问李仪昨夜之事为何不早告诉他。

“首先,我担心太子不同意。其次,太子只需做出正常应对即可,若是被人发现我与太子密谋,对太子不利。太子放心,我不会让太子为难。”

叶护最终接受了李淡的说辞,只强调说:“下次大王再有谋划,还请提前告知。李仪满口答应。

第三天,城中的回纥人少了许多,他们开始搜寻城外的乡村。劫掠的财帛相较于前两日明显减少,但得到的奴隶却更多了。现在这些奴隶在回纥人眼中,就是财帛!不仅如此,已经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