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倒是你像枢密使,你像我的上官了…… (第1/5页)
……
苏武四处忙碌,也就忙了一日,第二天第三天,还老老实实到枢密院衙门里去上了值。
朝会这种事,历朝历代,鲜少有每日都朝会的,乃至几乎没有,懒散一点的,一个月也就朝会两三次,勤快一点的,一个月也就几次,乃至还有更懒散的,二十年不朝会。
赵佶这一朝,最早的时候他还是勤快的,慢慢的就不勤快了,而今早已是五日一朝,甚至很多时候五日一朝也做不到了。
这是说的正经朝会,也还有其他的开会方式,就是宰相们与皇帝的小会议。
乃至蔡京当朝的时候,也还有政事堂的会议,是三日一次,比皇帝勤快多了,就是各部门的诸多大佬,三日一至都堂,听蔡京安排工作。
某种程度上,这个蔡京自己弄出来的“三日一至都堂”的制度,取代了很大一部分天子朝会的作用。
所以说要朝会,还得等天子安排。
等这几日,苏武倒是好像很老实,看得苏武每日都来枢密院上值,童贯似乎也高兴不少。
只是不知什么时候,忽然,东京城内,许多小报,都在刊印“大名府空饷案”,倒也不是陈东如何手眼通天,而是这些小报,本就需要招揽许多写手,很多清贫的学子,便也多做这份差事。
至于小报幕后的那些人,有皇亲国戚,有高门大户,也有名士之辈,有人敢写,有人不敢写,都属正常。
不敢写的,大多是那些家中真有政治利益的,敢写的,背后之人,要么地位很高,但政治上难以有什么追求,比如皇族赵氏子弟。
要么呢,真名士也,对当官不感兴趣,对装逼极为感兴趣。
学生有学生的手段,那就是编故事,直接把“大名府空饷岸”编成故事去讲,御史李纲如何费尽心思找到罪证,大名府留守中书舍人梁世杰,如何痛下杀手,苏武如何出手相助,李纲如何险象环生……
小报上在写,茶楼里也在说……
苏武知道,自己真是找对人了,见陈东的第二天,许多事就开始发酵了,第三天,东京城里的舆论,已然甚嚣尘上。
苏武老老实实上了两天班,只等朝会就是。
只待第四天上午,童贯从政事堂开会回到衙门里,自就把苏武又叫了来。
童贯先带回来一个消息:“明日天子朝会……”
苏武听得是一喜,但也掩饰了一下喜悦,只点点头。
童贯便是又说:“你还是要如此去做吗?”
苏武也知道瞒不住童贯,只点点头……
童贯一口叹息,叹息了良久良久,慢慢来说:“只道你是听进去了我那语重心长,不想你还是要一意孤行,你可当真知晓这事的后果?”
苏武不多言,还是点头。
“唉……子卿啊,你是在逼迫我吗?”童贯岂能还看不懂?
苏武终于答了话语:“枢相,此事只能成不能败,下官说的是伐辽之事,要么不动,一动就要是雷霆万钧之势,不仅仅是为了胜辽,也不仅仅是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更为了震慑女真,枢相……东胡之地出来的人,哪里有好相与的,那完颜阿骨打,以三千壮丁起事,如此摧枯拉朽一般覆灭了地广万里之辽,辽,不是大敌也,女真才是大敌!若是无燕山一线,何以抵御那连辽人都挡不住的铁蹄南下?”
童贯看了看苏武,并没有多少震惊之色,只问:“你当真想得这么远?”
苏武认真点头:“既已是身家性命在其中,岂能不多想一些?”
童贯忽然一语:“辽人许还能撑几年……我怕你撑不过一年半载……”
苏武明白童贯之忧,所以,苏武说:“辽人也撑不了几年了,许也就是年余之事……”
“你何以如此去想?近来辽人不也稳住了战线吗?”童贯着实不解。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一个关键是辽人如今还真就慢慢稳住局势了,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所以,宋军伐辽之事,失败的风险就变高了许多。
甚至,只要辽人真能稳住局势,双方陷入对峙,谁也奈何不了谁的时候,随时随地,女真都有止兵罢战的可能,金与辽自也有谈和的可能。
如今局势,就有往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辽人若是稳得住,宋军即便北伐,也会陷入苦战。
如今那辽人的军队,都在是战阵磋磨不知多少次的精锐,以大宋之军,只问,胜多还是败多?
也是局势变化快,所以童贯更要去想那一旦北伐失败之后收场之事。
另外一个关键是苏武却又知道,辽人如今好似真稳住了局势,但内部要生乱,自我要瓦解,东路军统帅耶律余睹会直接降金,崩盘在即了。
苏武知道这些,却又不知如何来与童贯说,总不能算命吧?
苏武只能说:“许是枢相不知,耶律延禧非雄主也,辽国内部,如今夺嫡之事正是热闹,耶律延禧却又掌控不住,其中以北枢密院使萧奉先与东路军统帅耶律余睹争夺最甚,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