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汉初三杰之萧何 (第2/3页)
猛了,直接把他嘎了,接手了他的地盘。”
——“隐通:我帮你们起义。项羽:不用你。隐通:不用我,你们怎么办?项羽:我们说的是不要你,而不是不要你的帮助。”
【很快队伍就发展到了20余万,并且拥立熊心为楚王,众将约定,谁先入了秦都咸阳,谁就是关中王。】
【一年后,刘邦率大军兵临咸阳城,秦王子婴投降,众将士进入咸阳后,无不贪图享乐。】
【唯独萧何,一不贪恋金银财宝,二不迷恋美女,只是心急火燎的赶往丞相御史府,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基造册,统统收藏了起来。】
【正是这些秦朝的图书档案,使得刘邦得以对天下的关口要塞,户口多寡,强弱形式,民风民情等等了如指掌,从而才能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
【为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可谓是功不可没,这也足见萧何的深谋远虑。】
——“萧何这次决定才是真真正正影响日后局势走向的关键,这些东西看似不起眼,但却至关重要,没有这次对全国的了解,萧何就算本事再大,他也不可能让刘邦每次失败后,很快就能东山再起。”
——“确实,行军打仗中,后勤才是最重要的,刘老三失败那么多次,人家萧何照样能再拉起一支队伍,再准备出充足的粮草,这属实有点东西。”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按照张良的计谋,偃旗息鼓,率军前往巴蜀地区,韩信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从楚营中逃脱,投奔了刘邦。】
【一次偶然的机会,萧何结识了韩信,并在接触的过程中,发觉韩信这个人很有胆识,似乎从他的身上,看见了刘邦起初的影子,于是便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韩信。】
【结果却并没有得到刘邦的重视,韩信见自己久在汉营仍得不到重用,在加上刘邦被困在这山沟沟中也没什么出路,于是一气之下离开了汉营,这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刘邦也在萧何的劝说下,筑坛拜将,封韩信为大将军,并且采纳张良和韩信所献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划,挥师东进,开启了楚汉之争。】
【而萧何则留守关中,负责大军的后勤保障,第二年,刘邦趁着楚军东征之机,趁虚而出,攻占了项羽的老巢彭城,结果因为过度膨胀,而被项羽率3万精兵杀了个回马枪,仅带着数十骑兵败将逃回了荥阳。】
【而这时,关中能打仗的壮丁,都已经征发的差不多了,于是萧何便调拨老弱,以及不足服役年龄的少年前往荥阳增援,这才使得刘邦可以与项羽的大军在荥阳相互对峙。】
【刘邦在与项羽的几次战役中都弃军逃跑,如果萧何稍有二心,便可置刘邦于死地,但是系哦啊和却每次都选择发兵关中兵,补足汉军缺额,使得刘邦多次转危为安,可为功不可没。】
【到了公元前203年,楚军因为连年的征战,陷入了兵尽粮绝的困境,而汉军却因为有萧何坐镇关中,得以不断地获得粮草和病源的供给,最终逼的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一年后,诸侯联名呈上,劝进表,推举刘邦做皇帝,刘邦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论功行赏。】
【彼时已经56岁的萧何被定位首功,封酂侯,这就引起了那些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武将们的质疑,难道我们在前线打仗的,还比不上一个管理粮草的功劳大?】
——“实际上,无论是哪朝哪代,开国后论功行赏的时候,都是文臣的功劳最大的。凌烟阁那么多大手子,拍在最前边的也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
——“明朝也一样,开国六国公,李善长为首,其他人都得靠边站才行。”
【没想到刘邦却打了一个很粗鲁的比喻,猎人打猎时,冲在前面的你们就像是猎狗,而指挥猎狗的猎人,才应该是功劳最大的哪一个。】
【就这样,萧何最终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食邑万户。】
【不久之后,刘邦为了巩固新兴的西汉政权,开始逐一清洗异性王,手握重兵的韩信被贬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
【公元前197年,阳夏侯陈豨与韩信密谋造反,刘邦亲帅大军前去征讨,正当韩信打算里应外合,干掉吕后和皇太子刘盈的时候,却被手下人告发。】
【61岁的萧何在与吕雉商量之后,设计将韩信骗到长乐宫中杀害,其父母,妻子三族也被一股脑的杀戮殆尽,这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由来。】
【可除掉韩信之后,功高盖主的萧何便成为了刘邦猜忌的对象,于是萧何只得捐出全部家产,这才度过了这一难关。】
【一年后,淮南王反叛,刘邦又亲自率军征讨,不放心萧何的刘邦,多次派人打探,萧何在长安到底在做什么。】
【为了消除刘邦的猜忌,萧何不惜自毁名声,低买高卖,强赊土地,刘邦在前往听说萧何强赊土地,不得民心之后,非但没有怪萧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