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二十八回 (第1/2页)

加入书签

福宁殿的御书房里,官家收到四川路益州府尹上奏的劄子,得知四川路多地接连几天下了好几天的大雨,心中很是欢喜。

“太好了,四川路的旱情终于要结束了。”自从四川路的旱情发生后,官家一直担忧。虽说韩琦成功赈灾,没有让四川路多地的百姓变成饥民,但如果四川路的旱情继续,那么将会影响种麦。

麦子是四川路多地的重要粮食。如果旱情持续下去,那么今年四川路很多地方将无法种麦,这就会影响到明年的粮食收成,会让灾情加重。

虽说四川路不少州府的米仓的粮食充足,但并不能让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百姓吃上一两年。再者,西北战事紧张,需要粮食。如果四川路的灾情持续到明年,也会影响到西北的战况。

对官家来说,今年是多事之秋。先是李元昊叛变,挑起战事。接着是四川路多地发生旱灾。这两件事情一直压在官家的心口,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就算苗美人怀上皇子,也没能让官家宽心。如今,四川路多地的旱情结束,压在他心头上的一块巨石,终于可以消失了。

张茂实听了,忙向官家贺喜。

“官家,您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身为官家身边的内侍,他深知官家这段时日的压力。官家因为忧心这两件事情,吃不好、睡不好,整个人消瘦了一圈。如今,四川路多地的旱情终于要结束,官家心中的压力能减少大半。

“是啊,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今年又是天灾,又是人祸。天灾即将结束,但人祸还不知道什么能停止。

见官家还是忧心忡忡,张茂实便知晓官家在忧心西北的战事。

“官家,旱情即将结束,那么西北的战事也会很快停止。”

“希望吧。”官家重新拿起益州府尹的劄子看。在劄子里,益州府尹还特意感谢了一番韩琦。“派稚圭去赈灾,真是派对了。”

“韩知制诰能力出众,从未让官家失望。”

“等他孩子出世了,我想派他去配合范仲淹。”范仲淹正在西北抵御西夏的叛军,官家怕他一个人忙不过来,想再派一个人帮助他。

“韩知制诰会兵法吗?”张茂实不是看不起韩琦,而是战场刀剑无眼,又充满血腥,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住的。“韩知制诰文弱,不会被战场上的刀剑吓到吗?”

“以你的话来说,范仲淹也是文弱书生,可他不是做的很好么。”如果韩琦这次去赈灾,做的不好,官家是不会派他去西北。“稚圭虽年轻,又没有去过战场,但他有勇有谋,遇事沉着冷静,我想他去了西北,一定能协助范仲淹御敌。”

“韩知制诰从未让官家失望过,这次也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我相信他。”

正言间,画师在外求见。

“他求见做什么?”官家暂时忘记让画师临摹宋嘉树画像一事。

“官家,您忘了,您之前让画师临摹韩知制诰学生的画像。”张茂实提醒官家道,“画师应该是临摹好了。”

听张茂实这么说,官家这才想起来。

“让他进来。”

张茂实出去,把门外的画师领了进来。

画师先向官家行礼赔罪,接着献上他临摹好的画。

官家打开画师临摹的画像,不由地怔住。画像中的孩子的容貌,跟韩琦画中的容貌没有任何差别,但整个人气质不一样了。

画师临摹的画像中的孩子比韩琦画中的孩子多了许多灵气。韩琦画的是画像,而画师画中的孩子仿佛活了过来。

画中的宋嘉树一双眼眸灵动机灵俏皮,眉宇间一片灵气,全身上下散发灵巧劲儿,让人看了忍不住喜爱。

画师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官家发话。

官家认真地欣赏一番后,心中甚是满意,也甚是喜爱。

“画的不错。”

听到官家的夸奖,画师心里放心了。

“谢官家夸赞。”

官家又说了几句夸赞的话,又赏赐了画师一些东西,随后才让画师退出去。

张茂实看到画师临摹的画像,惊叹道:“画的真好。”宫中画师把韩知制诰的学生画活了。

“去把稚圭叫来,不然他要急了。”

这两日,韩琦在家休息,还没有上朝。他一直在家等张茂实的到来,可惜迟迟没有等到。明日,他便恢复上朝。他打算等下了朝后,便去找官家要画。

不久前,韩琦收到从眉州寄来的包裹。他打开包裹,发现里面有小孩子的旧衣服、女子的布料和首饰,还有一些小儿玩的玩具。

崔氏见眉州寄来的布料都是好料子,觉得太贵重了。

“官人,太贵重了,不能收啊。”送来的布料里还有蜀锦,这可是贡品。

“这是史家娘子感谢我教导小树他们。”

“官人,还有蜀锦啊,这可价值千金。”蜀锦虽是贡品,但是民间也有售卖,只是太贵重了,一般人家买不起。“我们还是还回去吧。”

“蜀锦留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