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章 虎头蛇尾(4K) (第2/3页)

加入书签

引三千淮西兵为先锋,直追李璘而去。待到次日,刘展回报,李璘派了李偒与行军司马高仙琦领兵意图反击,双方已经交战了。<!---->

李倓得报,当即命令大军丢下辎重,只留千人看守,余下一万两千人,皆快速赶往战场。<!---->

然而李倓还是晚了一步。<!---->

“那李偒自诩武勇,胆敢领军冲锋,正好被末将一箭射中肩膀。末将当机立断其军自乱。”<!---->

刚刚经历过一场大战的前锋刘展话语中不无得意。<!---->

没错,在李倓赶到之前,领兵一万余的李偒和高先琦就已经先一步给刘展领着三千人击败了。<!---->

虽说李倓觉得自己已经在战略上很藐视李璘了,但仍没想到李璘竟然这般菜。在李偒溃败之后,李璘的大军也四散而逃,只是李倓也因此失去了李璘等人的踪迹。<!---->

再次狠狠地夸赞了一下刘展,并向自刘展以下的先锋君许下赏赐后,李倓当即选择了分兵搜寻李璘的踪迹。同时,他还以自己的名义向周边各郡尤其是属于江南西道的新安、鄱阳两郡送信,要求两地官吏协助搜捕李璘,尽力活捉。<!---->

如此局势,李璘败局已定,是时候考虑临行前圣人的要求了。<!---->

而李倓自己,则坐镇中军,收拢败军,往新安郡的方向而去,用以断绝李璘的西归之路。<!---->

三日之后,新安郡歙县城外,正有十来骑叫门。<!---->

城下之人虽然骑着马,但姿态却十分狼狈,其中一个肩上更是隐隐有伤,为首的那个更是对城上自称江南西路节度使。<!---->

没错,这一行人自然是逃亡的李璘了。<!---->

未久,得到消息的新安司马来了,他在城上喊道:“建宁王传来了公文,说是节帅作乱,太守已经去拜见了,下官不知原委,不愿与节帅刀兵相向,但也不能开城迎节帅,还请节帅离开吧!”<!---->

李璘闻言大怒:“你既然不肯开门,那本王就把你的大门烧了!”<!---->

李璘说干就干,也不顾自己正在逃命,在附近寻到了因为仓促关城门而被丢在城外的一车木炭,竟真的烧起了城门。<!---->

左右的李偒和高先琦劝阻不得,也只能任其施为了。<!---->

这时候,一直站在城门上的新安司马不忘喊道:“节帅须知,建宁王有令,让沿途郡县遇到节帅尽力活捉,除了本县,想来其他郡县也收到了消息……若是节帅真要烧坏了城门,那下官也只能出兵与节帅作战了。”<!---->

听着城墙上司马喋喋不休试图劝降的话语,李璘又给城门处加了些木炭,望着燃起的大火,感受着久违的温暖,李璘一时忍不住大哭起来。<!---->

想当初他作为四路节度使,乃是兄弟之中唯一一个走马上任的,那时候他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可不到半年,他怎么就落到这幅田地了呢!<!---->

曾经李璘的志向有多远大,现在他就有多后悔。<!---->

“阿耶,至此危难之际,正该振奋。此城不开,那便前往鄱阳郡,江南西路不纳,那就前往岭南道,总有我父子容身之处!”李偒上前安慰道,只是行走间牵动了肩上的伤口,忍不住吸了一口冷气。<!---->

李璘见状,却猛然大哭起来。<!---->

“想我顺江而下时是何等的风光,如今找一个给你治伤的良医都不行。”<!---->

等到李璘哭了一阵,一直在城门上的新安司马忽然又开口道:“莫非是襄阳郡王受伤了吗?若是节帅信得过下官,下官可以放一个竹筐载襄阳郡王入城治伤。”<!---->

见李璘不言,新安司马又道:“其实节帅得亏遇到了下官,因为节帅仍旧是江南西路节度使,是以下官并不愿与节帅刀兵相向……此前节帅出兵杀害丹徒太守,下官岂能不知?下官这里有些良言,不知节帅可愿听从?”<!---->

恰在此时,只听轰的一声,城门终于被烧坏了。<!---->

但李璘向内看去,只见内里正站着许多甲士,皆手持刀枪。<!---->

他自知进不了城,对新安司马说道:“你若自认为我的下属,要同我说话,那便下城来!”<!---->

“有何不可?”未久,新安司马下了城门楼后,竟直接越过已经逐渐熄火了的城门,到李璘面前拜道,“拜见节帅。节帅莫要想着以下官为人质,下官来时已经交代好了,节帅及节帅的家人乃是极大的功勋,下官活着时还能控制住他们,但下官一旦死了……”<!---->

“好了,本王岂会做如此下作之事!”李璘斥道,全然忽视自己方才的心动。<!---->

新安司马这时才说道:“自古乱军之中,天家贵胄难以存身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