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94章 旗人的根本并不是旗人 (第1/3页)

加入书签

第394章 旗人的根本并不是旗人

“陛下!”

正在西山寺中端着碗准备吃斋饭的莫子布,差点没被这一声哭嚎把碗给吓掉了。

他抬起头来一看,真正的重量级江南文人到了。

王念孙,江苏高邮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人精通河道知识,算得上是难得的进士出身的技术性官僚。

其父王安国也是进士出身,做过广东的肇高学政。

1777年底,莫子布在广州承天应命的消息传到北京,此人立刻就弃官南下。

算是除了蔡新和于敏中这样消息灵通大佬外,最先反水的满清官员。

甚至蔡新和于敏中都只能算是铺后路,王念孙才是真正直接抛下一切反水的第一人。

不过他们没立刻到莫子布这来,而是回家先安顿好了家人,才选择冒险南下。

所以他还没往南走多远,乾隆就开始在江南大肆搜刮了。

莫子布震惊的看着王念孙,这个三十来岁的满清进士前段时间来投靠的时候,看着挺稳重的一人,没想到今天怎么就跟死了爹了一样。

“陛下,乾隆,不,鞑子在江南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又借一柱楼诗案不断牵连士林,连沈德潜子孙都被拘押,家产都被抄没,其余受害士绅多达上百家。”

王念孙又哭嚎了两声,脸上眼泪跟断线的珠子一般往下落。

“江南之人也是大汉民族的子民,江南士林也是陛下的臣子,您不能只管广东、漳泉的百姓,而弃其他百姓于不顾啊!”

尼玛的,莫子布表面一副我很诧异的表情,但心里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他终于等到这个时候了。

因为莫子布要的不是一个表面上的江南。

一个表面上的江南,一年给你几百千把万两银子的赋税,但是它的内里你一点都动不了,还是铁板一块。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当年大明获得的就是这么一个表面的江南,然后被这些江南人害的有多惨,那是有目共睹的。

这些家伙掌握了经济和文化的高地,只要是汉人王朝,几十年之后,朝堂上就会满是江南人了,政策也会开始向他们倾斜。

这倒不是不能接受,但不能完全由着他们来。

而且莫子布又没有一个八旗集团来平衡,不让满清把江南士林高层弄疼,他们怎么会把莫子布当成拯救者和解放者呢。

没有拯救者和解放者的光环,莫子布又怎么能快速从上到下控制整个江南呢?

至于满清从江南刮走的钱,那才多少,这种延绵几百上千年的文官高层,他们有多少钱,绝对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不是满清短时间能刮走的。

“是吗?”想到这些,莫子布开始阴阳怪气了。

“你王念孙确实是大汉族一份子,是朕的子民,这我是承认的,因为你会为了民族大义,放弃在鞑子那里的大好前程弃暗投明。

可是其他人,他们不仅没有派人来拜见朕,甚至连一封书信都没有,这怎么就成朕的子民了,还要朕的勇士用血肉去救他们于水火。”

听到莫子布这么说,刚还急的泪水直飚的王念孙顿时就尬住了。

他想了想,好像确实是这样,光哭嚎两声就要别人动用大兵去拼杀,似乎是没这个道理。

啊,不对,不对!

王念孙突然飞速摇了摇头,差点被莫子布带到沟里去了。

“陛下大义忠奸论曾说,您是大汉民族的保护者,天下汉人都有义务追随您的脚步再兴汉家,您也有义务保护他们。

此时的江南,就正需要陛下保护啊!

且陛下是要上承大唐、大明,绝不做两宋之偏安一隅的,此时借拯救江南百姓于水火之机,北伐不正当其时吗?”

呃,这下轮到莫子布被噎住了,义务、责任、保护者这些词是莫子布的大义忠奸论里面的,一听就知道王念孙是认真读了这本书的。

“爱卿看来是仔细看了朕这本书的。”莫子布脑子里在想辞,嘴巴里则先岔开了话题。

“是的,臣就是看了陛下的大义忠奸论,如当头棒喝,是以才冒险从直隶南下的。”王念孙认真的回答道。

“所以爱卿应该也了解,如今这西学渐起,我华夏则被鞑子拖累二百年的时代,单靠某个君王,已经不能复兴民族了。

想想昔日大明,尔等江南士林组织东林党,占据朝廷,打击异己,上与国家争利,下剥削百姓。

号称众正盈朝,可是把国家搞的还不如昔日魏忠贤时期,这些教训可曾吸取?

你们既然知道朕是来驱逐鞑虏,重拾山河的,为何除了你王念孙、钱大昭、张复等少数人以外,并无几人投奔明主?”

王念孙被说的羞愧不已,红着脸半天没抬起头来,一想到他们东林党确实治国连魏忠贤都不如,那是真的有种想死的尴尬。

半晌,王念孙才抬起头,“陛下,我们江南百姓已经知错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